科研动态 || 海洋环境监测的“烟大方案”登上《中国科技成果》

作者:周凯时间:2025-04-09

近日,烟台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光电智能遥测感知团队自主研发的“船舶尾气污染物成像遥感监测系统”获国家级学术期刊《中国科技成果》(2025年4月,第26卷)专题报道。该成果通过高精度光学成像与人工智能技术,实现对海上船舶尾气污染的实时动态监测,让移动污染源无所遁形,被誉为守护海洋环境的“电子眼”,标志着我国在船舶尾气治理领域取得重要突破。

全球约90%的货物运输依赖航运,但船舶排放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,严重威胁着海洋生态和人类健康。传统船舶尾气监测依赖固定站点或人工登船抽检,存在覆盖盲区大、时效性低等局限。对此,烟台大学团队创新性地将多光谱遥感成像技术与深度学习算法结合,研发出船舶尾气污染物成像遥感监测系统。该系统可远距离、高精度识别尾气中的二氧化硫(SO₂)等污染物,就像给污染物装上“追踪器”,系统通过紫外摄像头“看”到气体特有的吸收光谱,结合智能算法,快速计算出污染物浓度和排放速度,即便船舶在航行中,系统也能动态追踪,避免监测数据因距离增加而失真。团队负责人武魁军表示:“该系统如同为海洋环境织就一张全天候监测网,即便船舶在航行中‘隐身’违规排放,也能被瞬间锁定。”

该系统具有三大创新点。量子滤波“透视眼”:采用量子滤波技术突破了传统光学设备的局限,首次将量子成像应用扩展到中红外波段,能在复杂环境中精准“捕捉”特定污染物,如同为监测设备装上“透视镜”,即使尾气快速扩散,也能清晰成像;智能校准“双保险”:当船舶逐渐远离监测点时,系统通过测距仪实时获取距离信息,结合大气消光系数动态调整数据,如同为监测画面叠加“智能滤镜”,自动修复因光线衰减造成的误差,同时通过智能算法实时建立污染物浓度与光学信号的精准对应关系,如同“内置标尺”,即使船舶高速移动、尾气瞬息变化,也能自动完成校准,获得准确可靠的SO2浓度;AI算法“算速度”:不仅能测浓度,还能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尾气流动速度,计算出污染物每秒排放多少克,这一数据可直接对接国家环保标准,帮助执法部门快速判断船舶是否超标排放。

通过“船舶尾气污染物成像遥感监测系统”获取的监测数据可为环保部门提供实时预警,帮助精准锁定违规排放船舶,推动“超标必究”的执法体系落地,可提升我国对移动污染源的动态监管能力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与智慧海洋建设。目前,团队已与交通运输部及上海、烟台多地海事局、科研机构及企业合作应用,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8篇,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,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;项目成果荣获中国光学学会“科技进步奖”二等奖、“金燧奖”国家级奖项3项等;经第三方权威机构的科技成果评价及查新,系统核心创新点被评定为“国际领先水平”,专家认为,该成果“融合光学、环境科学与人工智能前沿,兼具学术创新性与工程实用性,对全球海洋生态治理具有示范意义”。据测算,若在全国重点港口推广,每年可减少超百万吨污染物入海,为全球航运减排贡献中国智慧。业内专家指出,该技术不仅为《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》履约提供技术支撑,还可与智慧海事平台对接,推动航运业绿色转型。此外,其核心算法在工业废气、城市大气治理等领域亦具广阔应用潜力。

烟台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   电话:0535-6902506

地址:山东省烟台市市莱山区清泉路32号 邮政编码:264005

©2018 烟台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版权所有